近日,央视用近十分钟的专题片,报道了北京通州一位杂货店老板的故事。
这位名叫刘成的店主,原先在湖南老家经营着一家小店,生意一直不温不火。2021年,刘成和妻子来到北京,开了一家新的杂货店。经营一年以来,光顾这家店最多的群体不是周边的居民,而是络绎不绝的外卖小哥。今年5月,外卖小哥们“帮助”刘成完成了近3000笔订单,小店的月销售额达到了一百万元。
一间小小的杂货店,一群来回穿梭的外卖小哥,以及一个刘成此前想都不敢想的经营数字,这些因素的背后,是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的一种新型业态——即时零售。
依托这种线上下单、线下送达的新业态,在中国的各个城市,类似刘成这种面积不大、销售额惊人的实体店面,正批量涌现。
不仅是这类遍布街道社区的小店,包括便利店巨头7-eleven,以及永辉、家乐福、华润万家等商超,乃至丝芙兰等品牌连锁,均先后表示要发力即时零售。
从各类主体的举措来看,即时零售已经成为实体零售下半场最重要的关键词。
互联网零售新趋势
所谓即时零售,按照央视的研究和定义,是指消费者通过线上交易平台下单,线下实体零售商线上接单,然后执行配送的一种零售服务方式。一般情况下,能在60分钟完成从下单到收货的整个环节。
在过去,人们对即时零售的需求,多是餐饮或者食品生鲜。疫情催化下,消费者对于即时性以及确定性的消费需求增加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“外卖点一切”。
驱蚊用品就是即时零售的一个典型场景。当人们受到蚊虫滋扰时,要么去传统电商平台下单,但最快也要等到次日送达,要么前往附近的便利店,但过程繁琐,通过即时零售在半小时内就能收到,方便性不言而喻。来自美团的数据也显示,今年6月的第一周,美团上的蚊香销量比5月同期增长了112%,防蚊液销量则增长了95%。
这样的消费场景绝非特例。美团发布的“浪漫经济”消费数据显示,在520、七夕等浪漫型节日里,相关商品销量同比去年增长均超3倍。
即时零售的核心在于“本地门店”与“即时配送”的结合,以此满足消费者的“即时需求”。那么,除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,零售平台还需要考虑 “本地门店”能否实现充分覆盖以此保证供给,同时也要考虑现有的配送网络是否能实现高效履约。
充分供给以及高效履约的背后,是一整套复杂的流程。
首先,来自第三方商家的货架陈列是高度动态化的,对于不断变化的商品库存,系统需要作出实时反映。同时,即时零售的订单周期几乎全部在1小时以内,系统需要先将订单动态地分配到配送员身上,接着要计算出配送员的路线,并且还要对派送顺序做出实时规划,同时考虑路况、车速、商家备货和交付用户的时间等不确定因素。最关键的点在于,这些动态优化问题的计算必须在几秒钟内完成并投入执行,其复杂难度可想而知。
这一过程中,需要结合大量系统建模、运筹优化、机器学习以及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。可见,要想稳定持续地提供即时零售服务,完整而精密的配送网络、充分的ai技术都必不可少。
这其实也透露出一个更深刻的含义,无论是传统电商,还是即时零售,背后都是技术支撑。如今履约效率更高的即时零售,也是科技效率提升带来的生活消费品质的提升。
实体门店的新增长点
传统电商和实体门店的此消彼长,曾一度困扰着众多行业。电商兴起后,很多实体门店都对电商的低成本和高交易额惊叹不已,但因种种限制自身无法实现,焦虑和恐惧之情溢于言表。
那么,即时零售与传统电商有何不同?要做到“即时配送”,必备的要素首先是“本地实体零售商”和“网络配送员”。尽管消费者都是从线上下单,但是线上的流量都流向了消费者附近的实体店中。与传统网络购物的形态相比,网络购物往往发货的是异地的专业网络卖家,不是实体门店。
以夫妻百货店为例,它们承载着周边消费者的日常所需,也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。但传统的小店多服务周边社区,也易受外部环境影响。对于它们来说,如何提升运营效率、拓宽服务半径,更高效地满足周边消费者的日常需求,成为经营的关键。
在此背景下,不少连锁品牌以及实体商超纷纷通过即时零售平台实现业务增长。数据显示,无印良品上线美团后,3公里以上订单占近45%、深夜订单占近14%。借助“即时零售”这一新模式,无印良品打破了线下门店经营的时间和空间限制,单门店最高业绩增长近25%。
更早之前,小米和名创优品也入驻即时零售平台。目前全国3000多个小米之家都已入驻美团。近300个城市的消费者可以通过“点外卖”的方式,下单小米手机、平板、耳机等数码产品。数据显示,去年小米之家上线美团外卖后,平均月环比增速保持在5倍左右。
疫情加速了消费者对即时零售的使用习惯,而这一全新消费场景也给实体门店带来增量。这无疑也说明,科技的发展,不仅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还能带动全行业效率的提升。
相关新闻